50m3/d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
處理工藝設施說明。
1、格柵井
本污水處理工藝設計中,因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漂浮物,這些物質容易積累并終堵塞工藝設備和構筑物,所以必須采用攔截設備。本工藝中需設置機械細格柵一臺。為提高自動化程度和方便運行管理,采用機械細格柵24小時連續運行。
2、調節池
在整個處理系統中設置了污水調節池。通過調節池設置,能充分平衡水質、水量,使污水能比較均勻進入后續處理單元,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能減少處理單元的設計規模。有利于降低運行成本和水質波動帶來的影響。在調節池內設置潛水攪拌器,防止發生沉淀現象,同時可以起到水質均衡的作用。調節池配套二臺污水提升泵,間隔4小時切換交替運行。設置液位自動控制裝置,提升水泵將根據液位自動開啟、停止。
3、缺氧池(A池)
由于污水中的有機成分較高,BOD5/CODcr=0.5可生化性好,因此設計采用生物膜法。
因為生活污水中有機氮含量高,在進行生物降解時會以氨氮的形式出現,所以排入水中的氨氮的指標會升高,而氨氮也是一個污染控制指標,因此在接觸氧化池前加缺氧池,缺氧池可利用回流的混合液中帶入的硝酸鹽和進水中的有機物碳源進行反硝化,使進水中NO2-、NO3-還原成N2達到脫氮作用,在去除有機物的同時降解氨氮值。缺氧池內上部布置組合填料,填充率為70%,底部布置穿孔曝氣系統,防止發生沉淀現象。
4、接觸氧化池(O池)
污水經缺氧池處理后,自流進入接觸氧化池,從而進入接觸氧化階段,即進入好氧處理。
接觸氧化池是一種生物膜法為主,兼有活性泥的生物處理裝置,通過提供氧源,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所吸附、降解,使水質得到凈化。
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接觸氧化時間較長為宜,內部設組合填料,填充率為70%,比表面積近600m2/m3,在設計面積負荷時也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能確保較好的處理效率。因此設計負荷應選擇比較低的值:0.83kg/m3˙日。填料使用壽命在8年。池內氧氣由羅茨風機提供。氣水比也同時考慮較高的值:15:1,曝氣形式:微孔曝氣,曝氣器考慮采用目前水處理較*的膠膜曝氣頭。該裝置在運行過程中不會出現堵塞現象,具有曝氣氣孔小,氧的利用率高等優點,與傳統曝氣形式相比,具有*的優點。
50m3/d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接觸氧化是一種以生物膜法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生物處理工藝。經過充分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速度流經填料,生滿生物膜的填料表面經過與充氧的污水充分接觸,使水中有機物得到吸附和降解,從而使污水得到進化。
菌種馴化培養
馴化條件
一般來講,微生物生長條件不能發生驟然的突出變化,常規講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馴化過程應當與原生長條件盡量一致,當條件不具備時,一般用常規生活污水作為培養水源,馴化時溫度不低于20℃,馴化采取連續悶曝3-7天,并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生長狀況,或者依據長期實踐經驗,按照不同的工藝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也可用檢查進出水COD大小來判斷生化作用的效果。
馴化方式
馴化條件具備后,連續運行已見到效果的情況下,采用遞增污水進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適應新的生活條件,遞增幅度的大小按厭氧、好氧工藝及現場條件有所不同。好氧正常啟動可在10-20天內完成,遞增比例為5-10%;而厭氧進水遞增比例則要小的很多,一般應控制揮發酸(VFA)濃度不大于1000mg/L,且厭氧池中PH值應保持在6.5-7.5范圍內,不要產生太大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水量才可慢慢遞增。一般來講,厭氧從啟動到轉入正常運行(滿負荷量進水)需要3-6個月才能完成。
厭氧、好氧、水解等生化工藝是個復雜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根據現場條件加以調整。
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