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菌種馴化培養
馴化條件
一般來講,微生物生長條件不能發生驟然的突出變化,常規講要有一個適應過程,馴化過程應當與原生長條件盡量一致,當條件不具備時,一般用常規生活污水作為培養水源,馴化時溫度不低于20℃,馴化采取連續悶曝3-7天,并在顯微鏡下檢查微生物生長狀況,或者依據長期實踐經驗,按照不同的工藝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也可用檢查進出水COD大小來判斷生化作用的效果。
馴化方式
馴化條件具備后,連續運行已見到效果的情況下,采用遞增污水進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適應新的生活條件,遞增幅度的大小按厭氧、好氧工藝及現場條件有所不同。好氧正常啟動可在10-20天內完成,遞增比例為5-10%;而厭氧進水遞增比例則要小的很多,一般應控制揮發酸(VFA)濃度不大于1000mg/L,且厭氧池中PH值應保持在6.5-7.5范圍內,不要產生太大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水量才可慢慢遞增。一般來講,厭氧從啟動到轉入正常運行(滿負荷量進水)需要3-6個月才能完成。
厭氧、好氧、水解等生化工藝是個復雜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根據現場條件加以調整。
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注意事項
活性污泥培菌過程中,應經常測定進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氣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標。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進行生物相觀察,根據觀察結果對污泥培養狀態進行評估,并動態調控培菌過程。
活性污泥的培菌應盡可能在溫度適宜的季節進行。因為溫度適宜,微生物生長快,培菌時間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則應該采用接種培菌法,所需的種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培菌過程中,特別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過度自身氧化,特別是在夏季。有不少廠都發生過此類情況。這不僅增加了培菌時間和費用,甚至會導致污水處理系統無法按期投入運行。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氣量和曝氣時間是關鍵,要經常測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及時進水以滿足微生物對營養的需求。若進水濃度太低,則要投加大糞等以補充營養,條件不具備時可采用間歇曝氣。
鄉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適當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生長繁殖。
如曝氣池中污泥已培養成熟,但仍沒有廢水進入時,應停止曝氣使污泥處于休眠狀態,或間歇曝氣(延長曝氣間隔時間、減少曝氣量),以盡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條件時,應投加大糞、無毒性的有機下腳料(如食堂泔腳)等營養物。
當前流行的污水處理工藝有:AB法、SBR法、氧化溝法、普通曝氣法、膜分離機等,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AB法
該工藝對曝氣池按高、低負荷分為二級供氧。*負荷高,曝氣時間短,產生污泥量大,污泥負荷2.5kgBOD/(kgMLSS˙d)以上,池容積負荷在6kgBOD/(m3˙d)以上;B級負荷低,污泥齡較長。*和B級亦可分期建設,*與B級間設中間沉淀池。兩級池子的F/M(污染物量與微生物量之比)不同,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體。AB法盡管有節能的優點,但不適合低濃度水質。
SBR法
此法進水、曝氣、沉淀、出水在同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3—4個池子構成一組,輪流運轉,一池一池地間歇運行,故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這種—體化工藝的特點是工藝簡單,由于只有—個反應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相關的設備,一般情況下不設調節池,多數情況下可省去初沉池,故節省了占地和投資,耐沖擊負荷且運行方式靈活,可以從時間上安排曝氣、缺氧和厭氧的不同狀態,實現除磷脫氮的目的。
其變型工藝普通曝氣法出現得早,其實際處理效果好,可處理大的污水量,對于Jc-r廠可集中建設污泥消化池,所產生的沼氣可作能源利用。傳統普曝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作為常規二級處理,不具備脫氮除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