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WSZ-10工藝特點 ① 采用SNP特種懸浮型生物填料,系統污泥濃度高,停留時間短。 ② 厭氧生物濾池:能耗低,為活性污泥法的十分之一,產泥量很少。 ③ 好氧生物濾池:停留時間短,保證出水達標。 ④ 所有設備可以采用利浦罐或拼裝鋼結構,具有施工周期短,投資低,占地節約,外觀美觀的特點。 ⑤ 處理效果好,運行穩定,占地較小,操作管理簡單,運行靈活性強。
產品時間:2024-09-10
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WSZ-10
專業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屠宰污水、養殖污水、洗滌污水、噴漆污水、塑料清洗污水、食品加工污水、工業污水等。
對應的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斜管沉淀池、UASB厭氧設備、一體化泵站。
有項目可以隨時聯系我們,我們會幫您提供設計、選型、設備加工、運輸、安裝、培訓等一系列服務。
厭氧過程一般可分為水解階段、酸化階段和甲烷化階段。經研究并經工程實踐證明,將厭氧過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階段,可以在短時間內和相對較高的負荷下獲得較高的懸浮物去除率,并可將難降解的有機大分子分解為易降解的有機小分子,可大大改善和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與傳統厭氧工藝相比,水解酸化工藝不需要密閉池,也不需要復雜的三相分離器,出水無厭氧發酵的不良氣味,因而也不會影響污水處理站廠區的環境,并且跟好氧工藝相比,該工藝具有能耗低的優點。近年來,隨著染料及染料助劑行業的快速發展,致使印染廢水的可生化性越來越差,因此水解酸化工藝在印染廢水處理工程上得到廣泛的采用。
我公司在印染廢水的處理工程中普遍采用水解酸化工藝,針對不同的印染廢水水質采用不同的水力停留時間和布水方式。總結我們已有的工程實踐,水解酸化效果取決于:*,足夠的污泥濃度;第二,良好的泥水混合;第三,污水足夠的水力停留時間;第四,合適的污泥留存方式。在廢水處理工程的運行過程中,在污泥濃度和水力停留時間一定的情況下,泥水混合和污泥留存決定著水解酸化處理效果的好壞。
水解酸化工藝可采用外加攪拌促使泥水混合的工藝措施,整個池內泥水也能形成良好的混合,但需要增加攪拌設備,出水需要增設沉淀池和厭氧污泥回流系統以維持水解酸化池內的污泥濃度,但這樣做會大大提高工程造價,工程占地面積也會有所增加。
水解酸化工藝中也有采用多點進水的工藝措施,但這樣做往往造成布水均勻性和泥水混合不夠,難以攪拌起來的厭氧污泥極易在池底部分區域形成污泥沉淀,從進水點到出水口出現水流短路現象。這樣一來,水解酸化池的池容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實際水力停留時間大大小于理論水力停留時間,水解酸化工藝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水解酸化工藝中,我公司采用升流式水解污泥床反應器,污水均勻布在整個池底部,廢水在上升時穿透整個污泥層并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從集水槽出水進入后續好氧處理工序。布水均勻性和泥水混合采用脈沖布水器控制,進水首先進入脈沖布水器,貯存3~5分鐘的水量,然后自動形成虹吸脈沖,整個布水器內的水在10余秒內通過豐字型管道系統均勻布于池底,豐字型管道上布水孔的出孔流速大于2米/秒,這樣,池底部的泥水進行劇烈混合,充分反應。
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WSZ-10經過水解酸化處理的廢水pH值能從10降至8左右,部分印染廢水(如活性紅印染廢水)色度的去除能達到70~80%。良好的水解酸化處理工藝能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進而提高后續好氧處理的去除率,是整個污水處理工程水質達標的重要措施。
接觸氧化法的特征
1) 接觸氧化法與其它生物處理方法比較,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① BOD容積負荷高,污泥生物量大,相對而言處理效率較高,而且對進水沖擊負荷(水力沖擊負荷及有機濃度沖擊負荷)的適應力強。
② 處理時間短。因此在處理水量相同的條件下,所需裝置的設備較小,因而占地面積小。
③ 能夠克服污泥膨脹問題。生物接觸氧化法同其他生物膜法一樣,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對于那些用活性污泥法容易產生膨脹的污水,生物接觸氧化法特別顯示出*性。容易在活性污泥法中產生膨脹的菌種(如球衣細菌等),在接觸氧化法中,不僅不產生膨脹,而且能充分發揮其分解氧化能力強的優點。
④ 可以間歇運轉。當停電或發生其它突然事故后,生物膜對間歇運轉有較強的適應力。長時間的停車,細菌為適應環境的不利條件,它和原生動物都可進入休眠狀態,顯示了對不利生長的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力;一旦環境條件好轉,微生物又重新開始生長、代謝。有人試驗,即使停止運轉一個月,再重新開始運行,生物膜數日內即可恢復正常。
⑤ 維護管理方便,不需要回流污泥。由于微生物是附著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剝落與增長可以自動保持平衡,所以無需回流污泥,運轉十分方便。
⑥ 剩余污泥量少。
2) 接觸氧化法具有上述的優點,不失為一種高效的生化處理法。其高效處理的原理分析如下:
① 生物活性高(泥齡低)。國內采用的接觸氧化池中,絕大多數的曝氣裝置設在填料之下,不僅供氧充足,而且對生物膜起到了攪動作用,加速了生物膜的更新,使生物的活性提高。如果從“泥齡”來看,活性污泥法的“泥齡”為3~4天,而*級氧化池的生物膜“平均泥齡”為1~2天。由于平均泥齡低,微生物總是處在很高的活力下工作。經耗氧速度測定,同樣濕重的帶有絲狀菌的生物膜,其耗氧速度較活性污泥法的高1.81倍。
② 傳質條件好,微生物對有機物的代謝速度比較快。在接觸氧化法中由于空氣的攪動,整個氧化池的污水在填料之間流動,使生物膜和水流之間產生較大的相對速度,加快了細菌表面的介質更新,增強了傳質效果,加快了生物代謝速度,縮短了處理時間。
③ 利于絲狀菌的生長。在有填料的接觸氧化池中,對絲狀菌的生長很有利。絲狀菌的存在,能提高對有機物的分解能力。
④ 充氧效率高。接觸氧化法的填料有增進充氧效果的作用,動力效率在3kgO2/kw?h以上,比無填料的曝氣提高30%。充氧效率高,則有機物的氧化速度相應提高。
⑤ 有較高的生物濃度。一般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濃度為2~3g/L,而接觸氧化法可達10~20g/L。由于微生物濃度高,故大大提高了BOD5容積負荷和處理效率。由于生物量大,對低濃度的污水,也能有效地進行處理;而且由于填料表面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長,故能適應污水中氨氮硝化的要求。
傳統A2/O工藝
A2/O工藝由厭氧、缺氧、和好氧三段組成,其特點是厭氧、缺氧和好氧三段功能明確,界線分明,可根據進水條件和出水要求,人為地創造和控制三段的時空比例和運轉條件,只要碳源充足,便可根據需要達到比較高脫氮效率。
傳統A2/O工藝存在在以下幾個缺點:由于厭氧區居前,回流污泥中的硝酸鹽對厭氧區產生不利影響;脫氮效率主要取決于碳源和回流比,由于缺氧區位于系統中部,反硝化在碳源分配上居于不利地位,因而影響了系統的脫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