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鄉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膜生物反應器是一種新型高效的污水處理技術,將傳統生物處理工藝與膜分離技術有機結合起來。與傳統生物處理技術相比,MBR具有出水水質好、抗沖擊能力強、操作管理簡單、占地面積小、水力停留時間與污泥停留時間分離等優點,因此日益受到污水處理行業的關注。
產品時間:2024-09-10
農村鄉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專業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屠宰污水、養殖污水、洗滌污水、噴漆污水、塑料清洗污水、食品加工污水、工業污水等。
對應的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斜管沉淀池、UASB厭氧設備、一體化泵站。
有項目可以隨時聯系我們,我們會幫您提供設計、選型、設備加工、運輸、安裝、培訓等一系列服務。
組合式穩定塘的工作原理是:從微生物類屬來看,塘分為3種微生物反應區。即厭氧反應區、兼氧反應區、好氧和藻類生長區。詳見圖2組合式穩定塘斷面示意。
*區為厭氧反應區:污水首*人厭氧反應區底部,并均勻分配在整個橫斷面上,污水流向為上流式,整個坑的容積均為絮狀的厭氧微生物(污泥床)。污水上向流經這些厭氧微生物污泥床時,污水中有機物被厭氧微生物進行降解,轉化為CH4,CO2 和H2O。生成的CH4,CO2 和污水不斷上升,使整個污泥床得到充分的攪拌,同時污水和厭氧微生物充分接觸,提高了有機物的去除效率。
第二區為兼氧反應區:除塘面和塘底的積泥層外,其余均為兼氧反應區,污水從坑頂部流出后,向四周流動,流速突然降低,可沉的懸浮物固體便沉于塘低。污水經厭氧分解后剩余的有機物繼續被兼氧微生物所利用,進一步去除污水中有機物。
第三區是塘的表面層區:為好氧微生物和藻類生長區。該區內,空氣的復氧和藻類的光合作用提供氧氣,污水中的有機物進一步被好氧微生物所利用,把它氧化為CO2 和H2O。另外,污水中的氨氮又為藻類提供營養物質,產生了良性循環。
新型厭氧-兼氧組合式穩定塘技術的設計運行參數:坑的CODcr容積負荷(以CODcr計)為5.1kg/(m3·d)。污水在坑內停留時間為2.6 d;在塘內停留時間(含坑的停留時間)為12 d,本設計的坑負荷傳統13~19 倍(傳統式氧化培CODcr負荷(以CODcr計)為 0.13-0.4 kg/(m3·d)。
由于特殊的設計(坑頂設計圍墻包圍),避免了傳統的厭氧塘在刮風時豎向混流而影響底部厭氧(因為表層好氧區水中含有很高的溶解氧會入侵到厭氧區,破壞厭氧環境),并有效地抑制和防止季節性翻塘,使厭氧總保持狀態。另外,坑的設計成倒置截頭圓錐型,使坑內從下至上流速漸漸由大變小。避免了厭氧污泥被水流和CH4 等帶出坑外,大限度地保持了厭氧污泥濃度,從而在高的CODcr容積負荷(以 CODcr計)下(Fv=5.1 kg/(m3·d))還具有較高的CODcr去除效率。
農村鄉鎮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從投產以來,處理系統運行情況較為穩定,新型厭氧-兼氧-組合式穩定塘出水CODcr的質量濃度一般在 3 000 mg/L左右,CODcr去除率一般為 70%左右,而傳統厭氧塘CODcr去除效率50%左右。
③好氧池、高負荷氧化塘
好氧池、高負荷氧化塘組成二級好氧生化處理系統,前者采用了活性污泥法,使CODcr等進一步降解,并為后續氧化塘處理提供條件;后者采用循環溝式氧化塘,污水在此硝化脫氮。在高負荷氧化塘中,在JET推流混合器的作用下,水在廊道中循環,由于具有一定的流速(10 ~15 cm/s),大氣復氧速率增加,同時藻類迅速生長。藻類光合作用提供溶解氧供給好氧微生物進行代謝活動。高負荷氧化塘出水中的微型藻類很容易沉淀,約50%~80%的藻類可在水力停留時間為l~2d的沉淀塘中自然去除。沉淀的藻類呼吸速率很低,且可濃縮在塘底數月甚至數年而不明顯釋放營養物。高負荷氧化塘中藻類的另一顯著作用是提高了塘中廢水的PH值,給滅菌和促使氨氣向空氣中擴散提供了條件。在 pH 值為9.2 時在24 h內可100%殺滅大腸桿菌和絕大部分病原體,在白天高負荷氧化塘中廢水的pH值達到9.5的并不鮮見。整個系統穩定、高效。
該裝置是利用微生物處理技術組合成的一種新型高效污水處理凈化裝置。它由生物化糞池池體、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載體等組成。主要是通過人工強化技術,將微生物菌群一次性引入到生物化糞池內,在池內的生物載體上逐漸形成菌群生物膜,利用微生物菌群(生物膜)的新陳代謝作用吸附、消化、分解污水中有機污染物,使之轉化成為穩定的無害化物質,達到凈化水質之目的。該工藝采用的是多級生化處理工藝組合而成。整個系統埋在地下,污水進入該系統后不需任何能耗,利用流體推流虹吸技術,自動沿內部的特殊結構逐次流經調節、沉淀、分離、多級生物處理、多級氧化澄清等處理過程。在系統內設有特殊的GSH生物載體,便于微生物結膜繁衍生存。在該裝置安裝完畢正常運行后,一次性加入培植的GSH微生物菌種群,便可終身運行;該微生物菌群所含的種類多,菌譜寬,降解有機物能力強,處理后的污水經衛生、防疫、環保部門監測,*達到了國家規定的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可以就近排入下水道及附近水系。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會產生部分的甲烷氣體及少量的氮氧化合物氣體,因其濃度低而不純,故不能回收利用也不會引起爆炸,可隨水流經下水道排放或用管道高空排放。經環保、衛生部門對所排放氣體監測,符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要求,不影響居住環境大氣質量。 處理后的水,如回用,可在排水口,增設一套相應流量的回用水裝置,用于澆花草樹木、沖洗車輛、地面廁所等。這是一項將微生物技術應用于環境保護中的生物工程。其原理是將自然水體中各種微生物通過特殊的設備分離提純、培植馴化、濃縮固化后配制成高活性、高濃度多組合粉粒劑(或水劑)貯存。在常溫、常壓情況下,粉粒劑可保存6年以下。
污泥膨脹的直接原因是絲狀菌的過量繁殖。由于絲狀菌比菌膠團的比表面積大,因此有利于攝取低濃度底物。但一般絲狀菌的比增殖速率比非絲狀菌小,在高底物濃度下菌膠團和絲狀菌都以較大速率降解底物與增殖,但由于膠團細菌比增殖速率較大,其增殖量也較大,從而較絲狀菌占優勢,這樣利用基質作為推動力選擇性地培養膠團細菌,使其成為曝氣池中的優勢菌。所以,在CASS池進水端增加一個設計合理的生物選擇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絲狀菌的生長和繁殖,克服污泥膨脹,提高系統的運行穩定性。
CASS工藝對污染物質降解是一個時間上的推流過程,集反應、沉淀、排水于一體,是一個好氧-缺氧-厭氧交替運行的過程,因此具有一定脫氮除磷效果。
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比較
與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相比,CASS工藝具有以下優點:
(1)建設費用低。省去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設備,建設費用可節省20%~30 %。工藝流程簡潔,污水廠主要構筑物為集水池、沉砂池、CASS曝氣池、污泥池,布局緊湊,占地面積可減少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