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t/d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MBR突出的特征是占地面積小,耐沖擊負荷,出水水質優良,自動化程度高容易管理,但MBR工藝現在仍然存在的某些問題。
產品時間:2024-09-09
300t/d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300t/d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盛公司日出貨5臺,各種型號、水量的設備現貨。
公司可根據客戶要求定制加工,我們也可為客戶設計一款滿足要求的設備。
訂購魯盛公司設備,國內客戶免費送貨上門,免費提供各種技術服務。
公司其他產品: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氣浮機、臭氧發生器、紫外線消毒設備、加藥設備等。
移動床生物膜廢水處理技術(MBBR)
(1)MBBR技術思路
有機廢水的生物技術有兩種方法,一是活性污泥法,二是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屬于懸浮生物處理系統,其優點是曝氣池內微生物、各環境要素分布均勻,傳質效率較高,而且投資省。但是,該工藝的主要問題是:首先,排泥量大,泥齡較短,不能滿足高效硝化的要求,進而不能實現高效脫氮;其次,容積負荷低,造成處理效率低和占地面積大;第三,容易誘發絲狀菌膨脹等。生物膜法屬于生物附著污水處理系統,其利用生物填料來固定微生物。與活性污泥技術相比,生物膜法的主要優點有:較長的污泥齡,適于世代周期較長的硝化菌的生長;溶解氧在生物膜上的梯度分布,為不同的微生物生態結構和代謝提供了條件;污水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相對較小、抗沖擊性強等,因此,適合處理工業廢水。
但是,生物膜法的主要缺點是微生物與各類底物之間的傳質效率較低,表現為:(1)生物填料容易在曝氣池內形成擁堵、結團或溝流,傳質不均勻,直接降低生物膜法的效率;(2)反應器內氣液接觸時間短,氧的利用率低。
MBBR是將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技術耦合形成的新工藝,是將生物膜技術以活性污泥的方式運行的廢水處理工藝。該技術在發揮了活性污泥法的高傳質效率和生物膜法的高硝化效率的同時,有效克服了兩者存在的問題。成為新興的廢水處理工藝。
(2)技術原理
MBBR工藝特征是在生物曝氣池中填入可移動的生物載體。微生物在載體上掛膜和沉積,形成懸浮微生物、掛膜微生物和載體構架內沉積的微生物等不同狀態的微生物,構成脫碳、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生態結構,完成COD凈化、氨的轉化和脫氮等功能。同時,由于掛膜微生物保持了長的泥齡(SRT),對難降解性有機物表現出良好的分解能力。
(3)技術特點
MBBR具有如下技術特點:
① MBBR載體采用PE或PP經適當配方改性制成,具有良好的親水性,密度接近1g/cm3,保證了載體具有很好的掛膜能力和在水中良好的移動性。而且,特殊的結構設計使各種功能微生物形成良好的生態分布和較高的生物量,實現高效的COD凈化、氨的轉化和脫氮等。處理水符合國家排放標準一級A。
② 在生物曝氣池中移動的載體對氣泡有切割作用。切割的氣泡有利于提高氧在水中的溶解。氧的利用效率比活性污泥法提高15%-20%,從而降低運行費用。
③ 產生的剩余污泥量很少。產生的剩余污泥量為傳統活性污泥法的10%-50%。
④ 具有靈活的工藝運行方式。可以推流式、序批式等方式運行。并方便地與其他各種單元技術連接。
⑤ 占地面積小。達到相同處理效果時,比傳統活性污泥法的占地面積小20%-30%。
(4)投資及運行費用
投資費:生活污水的處理投資與活性污泥法相當。對工業廢水才處理1000元/kg.COD。
運行費: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比活性污泥法降低15%左右。
二、垂直折流多功能生化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VTBR)
垂直折流多功能生物反應器(Vertical Tubular Biological Reactor,簡稱VTBR)是屬于環境工程領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技術領域。該反應器采用全新的垂直折流流體流動方式,提高了氣液接觸時間,氣液的傳質效率,是一種多功能高效的污水生化處理裝置。
人工濕地系以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的、與沼澤地相類似的地面,通過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協同作用以達到對污水的凈化。此種濕地系統是在一定長寬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混合組成填料床,廢水在床體的填料縫隙或在床體表面流動,并在床體表面種植具有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個*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對廢水進行處理。
人工濕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動方式可分為兩種類型:①自由水面人工濕地(簡稱FWS,或稱地表徑流型人工濕地),②潛流型人工濕地(簡稱SFS)。FWS系統中,廢水在濕地的土壤表層流動,水深較淺(一般在0.3~0.6m)。與SFS系統相比,其優點是投資省,缺點是負荷低。北方地區冬季表面會結冰,夏季會滋生蚊蠅、散發臭味,目前已較少采用。而SFS系統,污水在濕地床的表面下流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層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動,保溫性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較小,且衛生條件較好,是目前上較多研究和應用的一種濕地處理系統,但此系統的投資比FWS系統略高。
人工濕地的工藝流程有多種,目前采用的主要有:推流式、階梯進水式、回流式和綜合式4種。階梯進水可避免處理床前部堵塞,使植物長勢均勻,有利于后部的硝化脫氮作用;回流式可對進水進行一定的稀釋,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并減少出水中可能出現的臭味。出水回流還可促進填料床中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采用低揚程水泵,通過水力噴射或跌水等方式進行充氧。綜合式則一方面設置出水回流,另一方面還將進水分布至填料床的中部,以減輕填料床前端的負荷。實際設計中,人工濕地的運行可根據處理規模的大小進行多級串聯或附加必要的預處理、后處理設施構成。這樣的多種方式的組合,一般有單一式、并聯式、串聯式和綜合式等。在日常使用中,人工濕地還常與氧化塘等進行串聯組合。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一般包括前處理和人工濕地兩部分。前處理一般包括化糞池、格柵、沉砂池、沉淀池、厭氧池和兼性塘等。直接將未經沉淀處理的污水引入人工濕地,雖然首級人工濕地的COD、BOD、SS的去除率高,但容易引起堵塞等問題,使維護費用增加。因此,將沉淀池或穩定塘作為人工濕地系統前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生物脫氮原理
一般來說, 生物脫氮過程可分為三步: *步是氨化作用, 即水中的有機氮在氨化細菌的作用下轉化成氨氮。在普通活性污泥法中, 氨化作用進行得很快, 無需采取特殊的措施。第二步是硝化作用, 即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 水中的氨氮首先在亞硝酸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亞硝酸鹽, 然后再在硝酸菌的作用下進一步氧化成硝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