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生物濾膜反應槽系結合濾膜過濾技術與生物反應槽來處理污染廢水,一般濾膜在生物反應槽中主要用途可分為三種,較常見系利用濾膜優良固液分離能力,將活性污泥與處理水分離,藉此取代傳統終沉池效用;第二種形式則是利用濾膜來當作生物反應槽中的無泡式曝氣系統,將氧氣通入濾膜中,作為反應槽中氧氣質量傳輸之用;第三種則是利用濾膜來萃取廢水中無法被傳統污泥程序所去除的有機污染物,而剩余污染物
產品時間:2024-09-07
50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5m3/d、10m3/d、15m3/d、20m3/d、25m3/d、30m3/d、40m3/d、50m3/d、60m3/d、70m3/d、80m3/d、90m3/d、100m3/d、150m3/d、200m3/d、250m3/d、300m3/d、500m3/d。
0.5m3/h、1m3/h、1.5m3/h、2m3/h、3m3/h、4m3/h、5m3/h、6m3/h、7m3/h、8m3/h、9m3/h、10m3/h。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醫院污水處理設備、洗滌污水處理設備、屠宰污水處理設備、噴涂污水處理設備、餐飲污水處理設備等等。
沉淀與反應、反應與分離等技術的融合趨勢
沉淀功能對于反應器功能擴展的限制,沉淀功能是通過沉淀作用提高反應器的功能,不同時期人們對沉淀功能的限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例如,70年代對斜板沉淀池、80年代末對周邊進水周邊出水沉淀池、90年代對于高效氣浮池(渦漩氣浮、淺池氣浮)等工藝進行了開發和研究。在90年代人們逐漸從這種單一功能的研究和開發,轉化為對不同功能的綜合。例如,對生物反應和沉淀功能的組合,導致三溝式氧化溝、SBR反應器和UNITANK等新工藝的開發和應用,特別是集接觸氧化反應和過濾為一體的曝氣生物濾池,以及利用高科技形成反應和分離的膜生物反應器。這一系列工作體現了對反應器固液分離、沉淀功能限制(極限)的探索和突破。
固定床和懸浮生長系統融合的趨勢
城市污水(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起源于生物滴濾池,但是由于滴濾池中的填料粒徑較大,比表面積較小生物量較少。活性污泥工藝通過回流生物量可保持在最高3-5g/L。在80年代初,我國和日本同時開發了接觸氧化工藝,這一時期開發了蜂窩填料、軟性填料、半軟性填料和彈性填料等等,通過提高比表面積達到提高生物量的目的(生物量5-8g/L),從而負荷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反應器池容(占地)可以減少50%以上。但是從投資沒有本質的變化,因為填料費用的增加抵消了池容投資的節約。接觸氧化沒有解決填料使用壽命、放大和堵塞一系列問題。
這導致移動床和流化床反應器的開發,這種反應器生物外在形態上是懸浮狀態,而生長方式是生物膜生長。這是固定床生物膜技術與懸浮生長系統更高一個層次的技術融合。流化床中載體比表面積從接觸氧化工藝的200-300m2/m3提高到2000-3000m2/m3,生物量可達到20-30g/L,使負荷可達到5-10kgBOD/m3.d。從固定床、懸浮生長系統到流化床的發展,反映人們對于高效率、高負荷和高生物量的追求,也是對于反應器負荷極限的挑戰,構成生活污水處理發展趨勢之一。
給水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技術
對于氨氮<4mg/L的微污染水源水,已研究開發出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利用大顆粒輕質陶粒濾料在升流條件下對原水中ss截濾率低、過濾水頭損失一般不超過5kPa、沖洗前后的過濾水頭變化小的特點,適當降低對濾料比表面積指標的要求,大幅提高濾速至16~20m/h,氣水比為0~0.5。在大顆粒輕質陶粒濾料表面生物膜的生化與截濾雙重作用下,預處理出水氨氮<0.5mg/L,為微污染源水的處理提供了一種高效、節能、省地的處理工藝。高速曝氣生物濾池技術已經應用于廣州市某自來水廠處理規模為73.5×10m3/d的生物預處理工程。
但是對于枯水期氨氮高達4~8mg/L的水源水,采用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已經不能實現出水氨氮達到0.5~1.0mg/L的Ⅱ~Ⅲ類水的標準,主要原因在于硝化較高濃度的氨氮需要較大的濾料比表面積以及較長的濾料接觸時間。故試驗初期選用~5mm球形陶粒濾料,采用升流式曝氣生物濾池(UBAF)處理高氨氮原水,濾速為4~6m/h。
由于采用的濾料粒徑較小,其過濾能力很強,濾料表面生物膜不斷受到截濾Ss的包裹,因此對氨氮的去除率變化幅度較大,濾池沖洗后能夠達到85%左右,然后逐步下降,最低只有65%左右。究其原因在于硝化細菌為自養菌,世代周期長,無法在濾料表面截濾的不穩定泥膜上生長,只能在濾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雖然厚度極薄的硝化菌生物膜在陶粒表面附著牢固,可以經受高強度氣水沖洗而不脫落,但是當UBAF截濾的SS在濾料表面形成粘泥覆蓋時,原水中氨氮與生物膜之間的傳質作用被削弱,對氨氮的去除率隨之明顯下降。
50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投資低,運行管理簡單,而且有比較好的處理效果,適合農村污水處理使用。部分投資可能過大,這個是時候就可以對這部分污水進行單獨的處理,相對于大規模的集中處理,這部分污水的處理就是分散式的處理。
分散式污水處理是一種污水處理模式,同時也是相對于污水的集中處理而言的,主要是指將污水進行原位處理,以達到排放或者回的標準。我們平時所說的市政污水處理系統其實就是集中式處理系統,如果某個地區比較偏僻,且其產生的污水量比較小。
當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
好氧生物處理 ——鄉鎮污水處理系統;無動力厭氧處理模式——不提倡單獨建造;人工濕地處理模式 ——符合實際,主要推薦模式;組合處理模式 ——符合實際,主要推薦模式;小型沼氣處理模式 ——畜禽養殖污水治理.
好氧生物處理特點:處理效果好。建設投入和運行成本高(條件較好的村莊可以嘗試)。部分農村已具備納管條件。
小型人工濕地適應范圍及特點:工藝簡單,見效快,投資少,靈活性強。畜禽糞尿污水不提倡接入(濃度過高,濕地難以承載)。
清水排放池1.清水排放池設置主要方便觀察和取樣,要求設置美觀,不宜過大過深,內壁長寬高為30-40cm。2.排口距池底預留約3cm,同時池壁用白色瓷磚砌成。3.蓋子用硬塑,并有把手,鑲嵌式且與項端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