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傳統潛流人工濕地主要通過濕地植物根系泌氧獲得可利用的溶解氧,但由于根系泌氧量有限,很難滿足有機物降解、硝化作用等好氧生化過程對氧的需求。連續曝氣運行方式可有效提高潛流人工濕地有機物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但是濕地內高溶解氧環境導致反硝化過程受到抑制,總氮(TN)去除率較低。
產品時間:2024-09-07
萍鄉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萍鄉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兼氧微生物可適應COD濃度較高的廢水,進水COD濃度可提高到2000mg/L以上,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而好氧微生物只能適應于COD濃度較低的廢水,進水COD濃度一般控制在1000-1500mg/L以下,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兼氧生化處理和好氧生化處理的時間都不太長,一般都在12-24小時。人們利用兼氧生化和好氧生化之間的差別和相同之長,將兼氧生化處理和好氧生化處理組合起來,讓COD濃度較高的廢水先進行兼氧生化處理,再讓兼氧池的處理出水作為好氧池的進水,這樣的組合處理可以減少生化池的容積,既節省了環保投資又減少了日常的運行費用。
厭氧生化處理與兼氧生化處理的原理和作用是一樣的。厭氧生化處理與兼氧生化處理的不同之處是:厭氧微生物繁殖生長及其對有機物質降解處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氧,而且厭氧微生物可適應更高COD濃度的廢水(4000-10000mg/L)。厭氧生化處理的缺點是生化處理時間很長,廢水在厭氧生化池內的停留時間一般需要40小時以上。
生物處理在廢水處理工程上有哪些應用?
生物處理在廢水處理工程上應用得*泛實用的技術有二大類:一類叫做活性污泥法,另一類叫做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懸浮狀生物群體的生化代謝作用進行好氧的廢水處理形式。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可以形成表面積較大的菌膠團,它可以大量絮凝和吸附廢水的懸浮的膠體狀或溶解的污染物,并將這些物質吸收入細胞體內,在氧的參與下,將這些物質*氧化放出能量、CO2和H2O。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濃度一般在4g/L。
而在生物膜法中,微生物附著在填料的表面,形成膠質相連的生物膜。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狀結構,微孔較多,表面積很大,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對這些被吸附的有機物分解和利用。在處理過程中,水的流動和空氣的攪動使生物膜表面和水不斷接觸,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溶解氧為生物膜所吸附,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不斷分解這些有機物質,在氧化分解有機物質的同時,生物膜本身也不斷新陳代謝,衰老的生物膜脫落下來被處理出水從生物處理設施中帶出并在沉淀池中與水分離。生物膜法的污泥濃度一般在6-8g/L。
為了提高污泥濃度,進而提高處理效率,可以將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結合起來,即在活性污泥池中添加填料,這種既有掛膜的微生物又有懸浮微生物的生物反應器稱為復合式生物反應器,它具有很高的污泥濃度,一般在14g/L左右。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一種高效的污水處理工藝,而微生物燃料電池(MFC)能利用NO3-作為電子受體進行脫氮。為解決膜生物反應器(MBR)脫氮效率低和膜污染問題,建立了一套能夠進行脫氮、有效抑制膜污染的一體式MFC-好氧MBR新工藝。以開路MFC-MBR反應器為對照,對耦合系統中污水處理效果、膜污染情況進行研究。
研究表明,2套系統的COD去除率均超過88%,對NH4-N的去除均達到99%。閉路MFC-MBR系統TN去除率達到69.4%,高于開路系統的55.3%。混合液的MLVSS/MLSS穩定在88%左右,同時耦合系統能夠改善污泥混合液的性質,zeta電位的值和粘度較開路系統有所減少,污泥顆粒平均體積粒徑(233.482 μm)較開路系統(94.877 μm)有明顯增加,膜清洗周期延長了41.17%。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一種將生物反應原理和膜過濾相結合的污水處理工藝。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相比,MBR有良好的出水水質、較低的污泥產率及耐沖擊負荷等優點。但MBR運行過程中能耗較高,膜污染比較嚴重,已成為MBR應用的瓶頸。除此之外,由于系統好氧環境的存在,使得反硝化速率受到限制,對總氮去除不理想。為了提高MBR的脫氮效率,國內外學者對MBR工藝進行了許多改造,主要有前置反硝化+好氧硝化MBR兩級工藝,SBR+膜分離工藝,間歇曝氣MBR工藝。
在污染控制方面,國內外主要從膜材料、反應器運行條件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等3個方面展開研究。
生物陰極型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利用微生物作為催化劑來實現陰極電子受體還原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它能在降低微生物燃料電池成本的同時在陰極實現特殊污染物的去除。其中以硝態氮為電子受體的生物陰極微生物燃料電池電池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利用這個特點可以進行生物脫氮。
微生物在鹽水溶液中的情況與滲透壓的實驗是相似的。微生物的單位結構是細胞,細胞壁相當于半滲透膜,在氯離子濃度小于等于2000mg/L時,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為0.5-1.0大氣壓,即使加上細胞壁和細胞質膜有一定的堅韌性和彈性,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也不會大于5-6大氣壓。但當水溶液中的氯離子濃度在5000mg/L以上時,滲透壓大約將增大至10-30大氣壓,在這樣大的滲透壓下,微生物體內的水分子會大量滲透到體外溶液中,造成細胞失水而發生質壁分離,嚴重者微生物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食鹽(氯化鈉)腌漬蔬菜和魚肉,滅菌防腐保存食物,就是運用了這個道理。工程經驗數據表明: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于2000mg/L時,微生物的活性將受到抑止,COD去除率會明顯下降;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于8000mg/L時,會造成污泥體積膨脹,水面泛出大量泡沫,微生物會相繼死亡。
不過,經過長期馴化,微生物會逐漸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目前已經有人馴化出能夠適應10000mg/L以上氯離子或硫酸根濃度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