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醫(yī)院醫(yī)療廢水處理系統(tǒng)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xù)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然后使污泥與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氣池,多余部分則排出活性污泥系統(tǒng)。
活性污泥法由五部份組成:
①曝氣池:反應主體;②二沉池: 1)進行泥水分離,保證出水水質;2)保證回流污泥,維持曝氣池內的污泥濃度;③回流系統(tǒng): 1)維持曝氣池的污泥濃度;2)改變回流比,改變曝氣池的運行工況;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統(tǒng): 1)是去除有機物的途徑之一;2)維持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運行;⑤供氧系統(tǒng): 提供足夠的溶解氧。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于劇烈攪動的狀態(tài),呈懸浮狀態(tài)。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yi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后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淀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后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tǒng)。經過沉淀濃縮的污泥從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回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tǒng)中排出,稱為“剩余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余污泥中。
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的來源及其水質特征
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主要是指可生化性小于0.2但還需繼續(xù)處理的水,其來源非常廣泛,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第類是生活污水生化處理出水或尾水;第二類是高濃度生化性好的廢水處理出水;第三類是園區(qū)綜合廢水處理出水;第四類是生物毒性大的工業(yè)廢水排水。
第類生活污水生化處理出水,其來源是城市、城鎮(zhèn)以及人員集中生活居住地的生活污水。這類水總體特征是水量大、營養(yǎng)較為豐富、COD在100~300 mg/L,可生化性良好(B/C大于0.3),經以生化為主體的工藝處理后,原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均得到非常充分的降解,出水中的有機物主要有兩類,一是污水中本身就存在的微生物處理過程中剩下難啃的“硬骨頭”,二是微生物在分解污廢水中的有機物時新產生的代謝產物,二者都屬于難生物降解部分,因此出水雖然達到了原有排放標準,但其可生化性已然從大于0.3降到0.2以下。國家實行新的排放標準后,對于出水的深度處理,尤其是對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去除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體化醫(yī)院醫(yī)療廢水處理系統(tǒng)第二類高濃度生化性好的廢水生化處理出水,其來源有畜禽養(yǎng)殖廢水、垃圾滲濾液、食品行業(yè)加工廢水等,這類水一般地點較為偏遠、周邊缺少二級納污處理設施,單個企業(yè)排水規(guī)模一般為每天100~300 m3。這類水營養(yǎng)雖豐富,可生化性好,但因COD非常高,可達5000~20000 mg/L,經生化工藝處理后,其COD仍在1500~2 000 mg/L或以上,可生化性已然從0.3~0.6降至0.1以下,既不能滿足排放需要,也滿足不了回用需求,因此需要繼續(xù)進一步深化處理。
第三類園區(qū)綜合廢水處理出水,其來源主要為工業(yè)園區(qū)的少量生活污水與園區(qū)工業(yè)企業(yè)排放的經過處理符合相關要求出水的混合水,這類水的總體特征為工業(yè)排放水量大,COD在100~500 mg/L,缺營養(yǎng),可生化性差,B/C小于0.2,甚至0.1,與園區(qū)生活污水混合后,營養(yǎng)雖有改善,但因生活污水相對少,形成的綜合廢水仍難采取單一的生化工藝進行達標處理,必須經深度處理才能滿足回用或排放要求。
第四類生物毒性大的工業(yè)廢水排水,這類水來源于工業(yè)企業(yè)的生產,其排水規(guī)模因企業(yè)生產對象不同有很大不同,有的排放量少,污染物濃度不僅非常高,而且變化幅度大,如家具生產排放水,日排放量3~5 m3,水質變化卻非常大,COD在3 000~200000 mg/L;再如某些選礦企業(yè)排放水,日排放量1~2 m3,COD卻高達130000 mg/L以上。有的排放量大,污染物濃度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如制革廢水、印染廢水、造紙廢水等,這類企業(yè)日排放量達2000~5000 m3,COD卻只在2000~4000 mg/L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