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工藝污水處理系統
現代廢水處理技術,按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廢水的一級出來、廢水的二級出來和廢水的三級處理。
廢水的一級處理,主要去除廢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廢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準。一級處理屬于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廢水的二級處理,主要去除廢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準。
廢水的三級處理,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率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分析法等。
廢水處理的整個過程為通過粗格刪的原廢水經過廢水提升泵提升后,經過格刪或者篩率器,之后進入沉砂池,經過砂水分離的廢水進入初次沉淀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即物理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應器有曝氣池,氧化溝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處理設備的出水進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一級處理結束到此為二級處理,三級處理包括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
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后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干燥設備后,污泥被后利用。
混凝沉淀原理:在混凝劑的作用下,使廢水中的膠體和細微懸浮物凝聚成絮凝體,然后予以分離除去的水處理法。
混凝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廢水中投入混凝劑,因混凝劑為電解質,在廢水里形成膠團,與廢水中的膠體物質發生電中和,形成絨粒沉降。
混凝沉淀不但可以去除廢水中的粒徑為10-3~10-6 mm的細小懸浮顆粒,而且還能夠去除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等富營養物質、重金屬以及有機物等。
廢水在未加混凝劑之前,水中的膠體和細小懸浮顆粒的本身質量很輕,受水的分子熱運動的碰撞而作無規則的布朗運動。顆粒都帶有同性電荷,它們之間的靜電斥力阻止微粒間彼此接近而聚合成較大的顆粒;其次,帶電荷的膠粒和反離子都能與周圍的水分子發生水化作用,形成一層水化殼,有阻礙各膠體的聚合。一種膠體的膠粒帶電越多,其電位就越大;擴散層中反離子越多,水化作用也越大,水化層也越厚,因此擴散層也越厚,穩定性越強。
廢水中投入混凝劑后,膠體因電位降低或消除,破壞了顆粒的穩定狀態(稱脫穩)。脫穩的顆粒相互聚集為較大顆粒的過程稱為凝聚。未經脫穩的膠體也可形成大得顆粒,這種現象稱為絮凝。不同的化學藥劑能使膠體以不同的方式脫穩、凝聚或絮凝。按機理,混凝可分為壓縮雙電層、吸附電中和、吸附架橋、沉淀物網鋪四種。
AO工藝污水處理系統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一種被稱為聚磷菌(也稱除磷菌、磷細菌)的細菌在厭氧條件下能充分釋放其細胞體內的聚合磷酸鹽;而在好氧條件下,又能超過其生理需要從水中吸收磷,并將其轉化為細胞體內的聚合磷酸鹽,從而形成富含磷的生物污泥,通過沉淀從系統中排出,實現生物除磷。
生物除磷
影響因素:生物除磷的影響因素包括:溫度、pH值、厭氧池DO、厭氧池硝態氮、泥齡、RBCOD含量、糖原。
1、溫度
溫度對除磷效果的影響不如對生物脫氮過程的影響那么明顯,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變化不是十分大時,生物除磷都能成功運行。試驗表明,生物除磷的溫度宜大于10℃,因為聚磷菌在低溫時生長速度會減慢。
2、pH值
在pH在6.5一8.0時,聚磷微生物的含磷量和吸磷率保持穩定,當pH值低于6.5時,吸磷率急劇下降。當pH值突然降低,無論在好氧區還是厭氧區磷的濃度都急劇上升,pH降低的幅度越大釋放量越大,這說明pH降低引起的磷釋放不是聚磷菌本身對pH變化的生理生化反應,而是一種純化學的“酸溶”效應,而且pH下降引起的厭氧釋放量越大,則好氧吸磷能力越低,這說明pH下降引起的釋放是破壞性的,無效的。pH升高時則出現磷的輕微吸收。